他出生在齊魯大地,年少時,曾是一個“小叫花子”。因為飽受日寇欺凌,他主動為我黨地下工作者傳遞信息,并由此走上革命道路。
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,從抗美援越到駐守海島……數十年軍旅生涯,他歷經大小戰斗百余場,全身8處受傷。直至今日,頭部仍有彈片留存。
“每一處傷疤,就是一枚勛章。”92歲的張良武老人說。
8月10日,記者來到宜都,在一處靜謐的單元樓里,張良武老人用顫抖的雙手翻開老照片,拿出軍功章,時光回到硝煙彌漫的戰場。
張良武講述戰斗經歷
從“小叫花”到解放軍
1930年,張良武出生于山東濱州。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動蕩年代,張良武幼年的生活十分清苦。“沒錢買衣服,一件上衣能有三十幾處補丁,村里的人都喊我小叫花子。”
抗日戰爭期間,山東淪陷。“我親眼看到鬼子燒了我家房子,把我娘養的雞全部殺了吃。全家沒辦法,只有出去逃荒要飯。”
正因為這份對日寇的仇視,1945年2月,當地下黨需要通訊員時,15歲的張良武主動站了出來。當時,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晚上為各據點送“紙條”。
有一次,地下組織負責人石鋼曾問張良武:“如果日本人的刺刀架在脖子上,你能保密嗎?”
“就是殺了我也不說!”張良武斬釘截鐵道。
1946年9月,張良武正式參加革命。他所在的三野部隊參與配合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,又陸續參加了天津阻擊戰、孟良崮戰役、萊蕪阻擊戰、濰坊阻擊戰、濟南戰役、淮海戰役、渡江戰役、上海戰役等大戰,參與規模較小的戰役則達百余次。
“那時候打仗有多苦,我舉個例子。不說戰斗,就說行軍。每天八九十里,腳上的血泡一層疊一層,到最后腳都失去知覺。”參與作戰逾百場,張良武卻對每一場戰役如數家珍:“我心里就像有本相冊,想到哪場戰役,只要翻到那一面,腦子里就會浮現出當時的畫面。”
淮海一戰 兩次負傷多處中彈
最讓張良武刻骨銘心的是淮海戰役。“戰役之初,我們連隊有一百七八十人。到戰役結束,只剩下十幾個。”說到這里,這位92歲的老人不禁眼中噙淚。
也正是在淮海戰役中, 張良武的頭部和腿部兩次受傷。直到今天,他頭部的彈片仍不能取出。“我注定要和這枚彈片共存一輩子了。”
說著,張良武緩緩卷起褲管,在右小腿后側,有一塊猙獰的疤痕。“這是被炮彈炸傷留下的。”張良武說。
聊起當時這處腿傷治療的過程,張良武亦是記憶猶新。
“當時戰場救護資源短缺,取彈片時沒有麻藥,只能硬取。”張良武回憶,為了防止他亂動,四個人將其按住,兩個人按手,兩個人按腳,一個醫生壓著肚子。 “沒有干凈的消毒巾,就拿了個急救包讓我咬著,隨后拿刀直接刺進去,轉著挖。”張良武講到這里,臉部都扭曲了起來。“那滋味兒我到現在都忘不了。”因為在淮海戰役中的英勇表現,張良武火線入黨。
“不過,比起更多犧牲的戰友,我這點痛又算什么呢。我是替他們活到了現在。”張良武說。
駐守福建 清苦守島近20年
新中國成立后,張良武曾在福建守島近20年。“在平潭島、廈門島、角嶼島、大嶝島等五個小島之間輪流值守。守島生活,十分孤獨,但也足夠錘煉人的意志。”
著名的角嶼島面積約為0.19平方公里,最長處不到1公里,島上沒有居民,環境惡劣,沒有淡水,空氣潮濕。20世紀五六十年代,被喻為“海上上甘嶺”。島上流傳著“風唱歌,沙跳舞,馬尾松拉二胡”的順口溜。
島上生活,給張良武和戰友們帶來困擾的,不僅是“什么都沒有”,很多時候則是“什么都有”。
“老鼠、蛇,還有各種不知名的稀奇古怪的動物,到處都是。尤其是晚上,這些‘原住民’鉆進營房一頓折騰,再加上感覺能拍進屋子的海浪聲,那真是‘嘈嘈切切錯雜彈’!”
漲潮時,島上的活動面積則會更小。“我們就只能呆在營房里,窄小的幾平方米,就是全部的活動空間。”
為了給官兵緩解孤獨,部隊有時也會組織放電影。“拉一塊幕布,每次6到7個人,大家輪流著看。那就是島上最幸福的時光。”
經過不斷的與孤獨戰斗,張良武漸漸習慣,并堅持了下來。近21年的守島時光,成為他人生中難以磨滅的印記。
“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,部隊安排我守島,我必須完成好任務,這沒有任何條件可講。尤其是守島是為了保家衛國,我感覺一切都值得!”張良武大聲笑著,大手一揮,好像揮出了過去二十一年的崢嶸歲月。
抗美援越 徒手挖出兩個被困男孩
1967年,張良武調入高炮部隊,奔赴越南,參加抗美援越。
“越南氣候十分惡劣,蜈蚣多,蛇多,蚊子多,蒼蠅多。”蛇多到什么程度?張良武舉了個例子:“走在路上必須要拿根棍子,邊走邊掃,不然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有蛇跳出來咬我們一口,這就是‘打草驚蛇’!”
不僅如此,官兵們還要隨時警惕敵軍的投彈。“菠蘿彈、子母彈、定時炸彈,很多。”四十度的高溫天氣,為了防彈,張良武和戰友們卻需要身穿厚重大衣。“每次脫下大衣后,都能輕松擠出水來,沒有中暑全靠毅力。”張良武笑道。
在越南,張良武還曾救下過兩個孩子。一張劫后余生的合影,他一直珍藏至今。
救出兩個孩子后,張良武與他們合影。這張照片,老人一直珍藏。
“那次,我們路遇一個爆炸后的土堆。附近居民呼救‘兩個孩子被埋在里面!’我們幾個戰友奔上前,徒手挖掘。”
經過一番瘋狂挖掘后,兩個孩子終于得救。此時,張良武已經滿手是血。
“當時旁邊就有2顆定時炸彈,也不知道會不會再次爆炸、什么時候爆炸,但我們穿這身軍服,容不得絲毫猶豫。尤其看到活蹦亂跳的兩個孩子,一切都是值得的。” 軍旅生涯里,張良武曾獲二等功一次,三等功兩次,受軍師團嘉獎各兩次。
1976年,張良武轉業到宜都通用機械廠任副書記兼工會主席,至1992年離休。
因為長期征戰,近年來,老人身體并不太好。兩耳失聰,腿腳不便,給老人的生活帶來極大困擾。從臥室到客廳,短短數米的距離,他連摸帶歇近10分鐘才能走過來。然而,張良武依然堅持著寫回憶錄。“我今年已經92了,我要用余生把這些故事寫下來,告訴年輕人,今天的生活多么來之不易。”張良武說。(湖北日報記者高伊洛 見習記者何悅 通訊員陳志勇 聶靜 李家珍)